本次教研活动主要是针对“彩陶教学与民间艺术资源开发与借鉴”,便是在彩陶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趣味,探索、容纳民间民俗的题材样式,吸取民间工艺的造型方法,在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形成彩陶教学的校本化特色。
第一站我们来到田营的韩窑古窑址,又称“十三窑”。现如今,只有韩窑保留着唯一的古窑址,它的所在地也被辟为“十三窑大红盆博物馆”。界首彩陶在胎面的制作上,以两层陶衣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在烧制方面,先除潮,而后素烧,最后釉烧,成品为红底白花的彩陶。由于白土材料的改变从而改变烧制陶器得温度,由原来的低温烧制变成高温烧制,温度维持在1200度左右。
第二站是界首彩陶,他们现在依然采用最原始的方法来揉泥——用脚踩。踩泥有专用的踩泥鞋,泥土在踩制过程中不能掺杂进任何杂质。第二步揉泥,多少斤泥按揉多少下都是有特殊要求的,如果按揉减少在手工拉坯时可能会花费更多精力甚至在烧制时不能出成品。揉制泥土时要现揉现做,如果揉制后放在那里拉坯时要重新揉制才可以使用。之后我们又参观了正在烧制的窑,现在使用的窑是气窑,烧制时间比早期的窑在时间上大幅度缩短,大概需要十个小时左右,烧制温度大概控制在927度左右,因天气不同烧制的温度会有小幅度改变,并且大风天气不适合烧制。气窑烧制时要一直有人守着,随时观察温度,供水,供气各个方面。一个好的烧窑手能够看出烧制出的成品出问题后下一窑要怎样改进,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并且接受彩陶在造型上有很多创意,灵感是一时的,有想法要立刻动手去做不能只停留在想的阶段。
经过这次外出教研,结合学生学习的趣味和彩陶材料的特点,以造型趣味和彩绘纹样两个方面,探究彩陶工艺与民间泥工、雕刻、彩绘图样的相互结合,通过“借用”和技能“转化”,使民间工艺造型技巧内化为现代彩陶的原创方法。
上一条:界首彩陶发展现状的调查
下一条:彩陶调研总结